高考复习备考三讲——修辞、文学、名句
第九讲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第十讲 文学常识
第十一讲 名言名句
【应考目标】
《考试大纲》对本能力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D。
1、“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这就从修辞格上限定了考查范围。
2、“正确运用”指明了本考点的考查目的及方式,即用修辞方法指导语言表达的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修辞格辨别之类。因此,应当把着眼点放在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上。
【示例点拨】
(例1)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2004年广东卷)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例2)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2002·全国)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参考答案:树是人生的一部档案:年轮是履历表,树干是成绩,枯枝、树洞是人生的缺
点。评分标准明确: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给2分;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2分;四个比喻合理贴切,给2分,每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1个不给分。比喻是学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仿写也是近年大家熟悉的练习形式,但此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所给诗句的特点:它是由一个层次高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的比喻,构成一种纵向的总分关系,并且呈现为排比的形式;四个比喻合理贴切,构成一个整体。答题时必须切合这些条件。一考生这样写:“一棵树是一座工厂/根系是仓库/枝干是管线/片片绿叶和新芽都是制造氧气的车间。”这是一个比较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思路导航】
1998年考了比喻,1999年考了比喻和排比,2000年考了连续类比,2001年考了排比及比喻,2002年考了比喻,并且都是通过“造句”来考的,在考修辞方法的同时,对句式有严格的要求,增大了试题的综合性,也提高了修辞方法考试的难度。
一、树立正确的复习指导思想:
考修辞方法重在理解运用,不在辨识;重在综合,不在单一;重在简答,不在选择。因为这符合高考考能力、考思维、考创新的方向。
二、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三、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四、着重领略修辞方法的作用,辨别修辞格中易出错之处和易混淆的修辞格。
1、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2、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3、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5、比喻的分类
①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基础。这是比喻句的根本特征。而使用了“像、似、是”的句子并不一定就是比喻句。例如:“那只船上坐着的好像是李平,咱们快把船划拢过去。”“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了。”这两句虽用了“好像、似的”,但不是比喻句,因为它们连接的两项事物为同类事物,表示的只是同类事物的具体比较。
②注意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分。三者的区别在于:明喻、暗喻的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而借喻只有喻体出现;明喻、暗喻的区别在于比喻词不同,暗喻的比喻词“是、变成、成为、做、等于”等。明喻的比喻词是“像、如、似、仿佛、宛如、犹如、有如、一样、似的、如……一样、像……似的、好比、比方说”等。
五、应考提示。
1、 注意题目要求,不可盲目作答。平时训练时培养审题意识,养成推敲题干中的关键字眼、全面把握题目要求的习惯。
2、 仔细研读文意,要联系上下文全面思考,包括形式要求、内容与题意的切合。
文字表达要规范、准确。描述性文字力求生动,议论性文字力求准确,抒情性文字力求情感。
【知识要点】
一、比喻
(一)、概念:把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比作想要说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格。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以生发喻义的词语)。
(二)、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连接。
(1)、常见比喻词:“像、如、似、犹、若、仿佛、好像、好比、有如、如同……一样(一般、似的)、犹如”等接。
(2)、典型形式:
A、本体+比喻词+喻体。如: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2他的眼光如秋水般柔和。
○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5他那五大三粗的模样,一看就像庙里的一尊金刚。
B、 比喻词(喻体)+喻体(比喻词)+的+本体。如:
○1如雷的涧声。
○2像碧荷也似的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