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字。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2.理解课文列出的9个词语意义;归纳4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3.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及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引用成语,运用比喻,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通过孔子的言论分析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1.试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3.理清文章思路、层次,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分层背诵。熟悉文言常用句式,培养语感。
4.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中心,分析孔子言论,理解孔子的政治观点。
5.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语文课外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了解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2.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二、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三、疏通词句
1.学生自读课文,翻译1-2节;
2.讨论归纳重点字词:
四、 分析课文。
1.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过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