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12590字。

  2012年福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ning9843
  语文科(试题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渐车帷裳。           (《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尤而攘诟。     (屈原《离骚》)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与楚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②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而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 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 ③孝己:商朝高宗武丁之子,是有名的孝子。
  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去楚之秦          之:到……去        B. 长者詈汝       詈:骂
  C. 而明臣之与楚不也    与:赞同、赞许       D. 陈轸果安之     果:究竟、到底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3分)
  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          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
  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
  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
  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3分)
  译:                                                                                     
  (2)忠而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夜泊城门泷①大风
  [清]  张际亮
  山暗大风鸣,萧萧草木声。鱼龙翻峡黑,星月涌江清。
  客梦寒偏觉,乡心夜久生。并随流水去,百折绕滩惊。
  【注】①泷:湍急的流水。
  (1)请概括诗人怎样的感情“并随流水去”?(2分)
  (2)试分析本诗在写景上的两个特点。(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孙权派诸葛瑾劝降,关羽不从,弃麦城往西川撤退,路遇伏兵,关羽被擒。孙权斩了关羽首级,派人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追封荆王。(《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66岁诞辰快到了,克定、克安和觉新主张用盛大的仪式来庆祝。庆典之时,觉民和觉慧虽不很欣赏客人们表现出的种种丑态,但并没有表示强烈的反感。(《家》)
  C.国内火柴厂相继倒闭,工人到周仲伟家,建议将火柴厂转让。周仲伟不想转给条件苛刻的益中公司,而想与东洋大班合作,却被陈君宜朱吟秋浇了一盆冷水。(《子夜》)
  D.葛朗台死后,欧也妮从克罗旭那里知道,她将继承约值1700万法郎的遗产,这还不包括一些零星的收入。之后,欧也妮办的第一件事是给拿侬1200法郎年金。(《欧也妮•葛朗台》)
  E.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和马斯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讨论,让马斯洛娃决定自己的婚事。(《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黛玉于是把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就结了案了。”
  黛玉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宝玉所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何事?因何事黛玉说“他”竟真是个好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