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9510字。答案扫描。

  陕西省长安一中
  2012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制定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弱冠事刘崇①,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运州观察使,仍判并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叠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等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护军王侁②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护军刘文裕亦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③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①:刘崇、刘继元,为后汉的开固、末代帝王。○2优,古国名。○3托逻台:在山西朔州宁武山处.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征太原,尝购求之  购求:重金以求
  B.帝以业老于边事   老:老练,有经验
  C.护军王侁沮其议日   沮:沮丧
  D.今见敌逗挠不战   逗挠:曲行避敌以观望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杨业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屡立战功,所向克捷
  ③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业犹手刃教十百人    ⑥业不食,三日死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杨业年幼时就洒脱豪爽、见义勇为。杨业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后汉帝王刘崇朝中做了保卫指挥使,后升迁至节度使一职,被人誉为“杨无敌”。
  B.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危险的孤城,此时“杨无敌”为了保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祖投降。
  C.朝廷命令迁徙四个州府的百姓到内地,杨业向潘美提出的避开强敌、秘密撤出四个州府之民的策略,被护军王侁讥讽为畏惧、懦弱、退缩之举。
  D.杨业虽是无敌将军,但在陈家谷口因无援军而被契丹军队所擒,而且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战斗中死去。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