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
山东 祁有理 (高级教师)
从2002年高考开始,文言文翻译考查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分值为5分。2004年文言文言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又提高到8分,这些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意义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然而,这道题的得分率却很低。根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得知:2002年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率是0.416,2003年得分率是0.511。2004年加大了分值,大家在复习时都加大了力度,可是成绩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山东省抽样统计的得分率与去年的同类题相同;其它地区的得分率也不高。(有关数据大家可以参照各省市区的2004年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造成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看有关的分析评价报告或评分标准: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报告: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全国卷山东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8分,要求将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评分标准分别从“译出大意”和“译对”重点词语赋分,各占2分。这与以前“译出大意”只占1分或未被赋分相比更符合“翻译”的要求。被赋分的重点词语主要是实词性的,它们有的在字义上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比”“就”),有的则是两个动词性词语连用(如“贸籴”“耕佣”)。从试卷来看,前种情况的失分主要因为考生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而未能译对,而后种情况的失分则主要是考生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并列两字的意思(特别是“籴”和“佣”)。在“译出大意”方面,也是主要由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误而失分(如“穷泽”)。这说明考生对古汉语词汇的掌握还有较大欠缺。(山东省高考语文科评卷领导小组《山东省2004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2004年全国卷安徽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要求考生翻译两个文言句子,第一句是“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贸籴粮食”,第二句是“隐处穷泽,身自佣耕。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前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比境”“贸籴”的意思;后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佣耕”“就居”的意思。…………典型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大意理解错误。有的考生把第一句的意思理解为“郡县不能够生产充实的稻谷,只好出海去寻找珠宝。与边境的商贩沟通交涉,进行粮食买卖。”或者理解为“郡不出产粮食,但是海里生长珠宝,就经常私通商贩在比境这个地方进行粮食和珠宝的交换买卖。”;有的考生把第二个句子的意思理解为:“躲避在穷困的山村,给别人当佣人。邻县的士兵和农民仰慕他的品德,于是就有一百多户人家搬到他的居所边”。二是关键词或词组译错。有的考生把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比境”和“贸籴”分别翻译成“与境外人比较”、“比境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