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寻找语文教学中的矛盾点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张文澄
作家写文章力求完美。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也往往要体现出其深意。但是,大多数高中生不喜欢去细细体味。他们大都只对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可是,高中第一册的课文偏偏缺乏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那些优美的文章并不合他们的口味;作为教学重点的揣摩语言、理清思路与提取精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走向枯燥。上课时,如何设置一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多读课文的问题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立足文本,寻找文本中的矛盾点不失为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 找结构安排的矛盾点。
结构是指文章或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方式。包括人物、事件、环境的设置及
相互关系的处理,判断推理的内在联系,层次与段落的划分,过渡与照应的安排,开头与结尾的设计。思路与结构有密切关系,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而结构则是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思路的直接体现和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把握结构是理清思路的重要途径。而理清思路有助于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一般情况下,文章的思路与中心的关系有很多种。或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知道中心之所在,然后再由这个中心展开内容;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中心。学生对“开门见山”比较喜爱,知道文章的中心后,再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安排;对后者则不大喜欢。常常说:“不知所云。”而抓住文中思路的矛盾点,就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内蒙访古》的思路教学,我就使用了这种办法。一开始,我以中心开花
的形式,先让学生了解“一段最古的长城”是指赵长城,建造长城是为了处理民族关系,它不是为了战备,为了侵略、为了掠夺,而是为了民族间的和平环境,为了保护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而与中心有关的段落是八到十二段,前面几段似乎与中心没很大关系。这不是与我们初中时学到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可删去”相矛盾了?学生则说不矛盾。为什么呢?于是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我提示道:看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前几段是为了告诉我们地理位置的险要——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险要,赵武灵王才要在那里造长城。这一部分的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勾贱灭吴》亦如此。文言文虽以字词的教学为重点,但我认为作者安排结构的意图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题目是“灭吴”,以战争为重点,为什么文中却略写双方争战,而详写被吴国打败后的越国的外交、内政?这又是一个矛盾。思考讨论后,文章的中心也就随之而解:勾贱灭吴的原因是得民心。
我抓住了学生喜欢解决疑难问题的特点,让他们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不仅让他们熟悉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并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找局部内容的矛盾
有些课文,结构非常清楚,可是文中有个别语句看起来有矛盾,阻碍了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