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60个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庄河5中管惠
师:下面请大家用5分钟速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罗布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在速读时随手标出段落序号并圈点出你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待会儿我们一起研究。
生:(速读课文,思考,圈点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师:读完了吗?在刚才的阅读中有没有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生:(没有疑问)
师:没有疑问吗?那我来考考你们:“沧海桑田”什么意思?
生1:农田变成大海,大海变成桑田。
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2: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师:对了,看来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继续努力。下面就来说说说读课文之前我提出的问题——“课文围绕罗布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1:罗布泊被发现,有人探险,现在是戈壁滩……
师:对不起,打断你一下,我问的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此处改不该打断学生?)
生2:过去,现在,消逝,青海湖等。
师:我的问题是:“围绕罗布泊写了什么”,至于青海湖、月牙泉与本文的关系我们放到后面发现问题的环节再解决,你看好吗?(再次打断学生合适不合适?)
生3:写了罗布泊的过去、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
(打断学生的思路,要求学生按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路思考、回答问题,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对这种做法,有截然不同的两大认识。一种认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一种认为: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需要校正,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题意时,教师有责任纠正学生。第一种认识,我们暂且摒弃学生明显回答错误,或根本不沾问题边的情形;第二种认识,我们暂且不提教师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这一背景。只就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行为(纠正、不纠正)而言,我认为:从为学生学习语文出发应该纠正。首先一个前提是,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初中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以及语文素养都较低,且处于一个要么突飞猛进,要么失去兴趣、终止不前的十字路口,教师一个不经意的“指点”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怎么阅读、怎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怎么提取材料的信息,是有一些方法可教,有“捷径”可走的。教师的及时纠正,应该说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语文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学会怎样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当然,在引导学生“审题”时,教师可以讲究点方法,以启发式、探究式方法等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纠正自己的问题。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口语表达的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出表率。用好语气,既不生硬,亦不讨好。上面的理由反过来说,假如我们没有及时打断学生的思路,纠正其偏离题意的回答,放纵其在自己的思路上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学生将来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作文等,都可能滔滔不绝,离题万里。“校正”是教学中语文教师时时要做的,关键是什么时候校正,怎么校正。)
师:罗布泊的过去是什么样子,能否用文中的词语精炼地概括出来?
生1:生命绿洲。
师:你找的真好!能否再精炼些?
生2:绿洲。
师:大家同意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