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干方来编写)
一 基础部分
● 单元知识要点
会连贯、顺畅地进行表述。
● 基本能力要求
表达时,能围绕一个中心,适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恰当地选用句式,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表述,做到语意贯通、脉络清晰。
● 解题思路支着
会连贯、顺畅地进行表述:语言连贯,要求在意义上围绕一个中心,上递下承;在结构上使用必要的关联词,前后照应。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第5自然段,紧紧扣住一个中心: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在点明这个中心意思后,文章有条理地依次介绍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突出它“直”“向上”的特点。文句中两处用了副词“也”,起了前后关联照应的作用。整段文字语意贯通、脉络清晰。
语言连贯,要求句子上下紧密衔接,意义前后贯通。比如:“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应该处以罚款。”一句前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噪声”,后一句却转换了话题,罚款的对象不是“噪声”,应该是噪声的制造者,所以语意不连贯。复句中,如果后面的分句转换了话题,或者改变了叙述的角度,不能与前面的分句衔接,就会造成前后脱节不连贯。碰到这种情况,就要加以改正。连贯的文句不但叙述的角度要一致,句子的结构也要整齐、协调。碰到句子结构不统一时,就要加以调整,使语句连贯通畅。
要做到文句连贯,有时还必须使用一些有连接作用的词句。这些词句能承上启下,使文句贯通。比如:“下功夫把语言写通顺,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演员不练嗓子,怎么唱戏呢?武生不会翻跟斗,怎怎样演武戏呢?”这几句话不够连贯,应在第一句后面插进“它和戏曲演员练嗓子、翻跟斗一样。”这个连接性句子,使文章由谈训练语言的基本功自然过渡到谈演员训练基本功,以作类比。要使文句连贯,还要根据客观的事理关系有条理地组织语句,使文章层次清楚。
● 典型题例解说
例一:仔细检查下面的复句,没有前后不连贯毛病的一项是( )。
A.鲁迅没有把闰土写成一个敢于与命运斗争的、有觉悟的人物,而是一个刻苦耐劳、忍受生活折磨的农民。
B.中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影响身心健康,要让他们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才能学到活的知识。
C.如果台商与北京环卫局双方谈妥条件,签下合约,这是大陆改革以来的第一批合资厕所业务。
D.这些泥塑品体态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说明】题目要求找出前后连贯的复句,那我们就该对四个句子在前后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仔细分析。A句前一个分句是说鲁迅怎样写闰土,后一个分句却转为叙述闰土是怎样一个人(转换了话题),造成表意不连贯。应将“而是”改为“而把他写成”。B句前两个分句说中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后两个分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