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90字。
《包身工》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责 编:王娜
课前导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2、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学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4、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5、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汇总
1、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是《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2、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
夏衍曾写过很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3、写作背景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留封建奴隶制度感到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底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4、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