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10字。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词两首》。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 说教材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是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两首词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因为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和人文,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二、教学方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良好的课堂效果源于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的思维。
3、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名篇,强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预习。熟悉重点字词
2. 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让学生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面貌。
导入语设计: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通过对作者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能让同学们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