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40个字。
苏教版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润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
二、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绍兴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6年。后来,12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父亲为此得了重病。在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但父亲还是死去了。17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8元钱路费到南京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后来他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
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同时也想通过医学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作弊,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课堂上播放了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杀头了,一群中国人在旁边围观,木然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侵略者杀死。这使鲁迅受到强烈打击,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他认识到,医学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他弃医从文,打算用文艺改变愚弱麻木的国民,他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