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260字。
邢小雷《陈情表》问题解决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陈情表》
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知人论世 设疑激趣)
问题导入一
同学们,“孝”是传统道德中根本性的美德,是一种沿袭已久的人类共同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孝道”是从帝王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同时李密的事迹被载入元代郭守正辑录的《二十四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当你读完《陈情表》后,一定会想:《陈情表》为什么会成为孝文典范?李密又是运用什么方式打动一向阴险多疑的晋武帝的呢?
材料链接
1.作者信息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李密,比较出名的,一个是隋末瓦岗山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还有一个是西晋武帝时的政治家、文学家。那么哪个李密才是本文的作者呢?当然是后者。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背景回放
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3.知识准备
关于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一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文心雕龙•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这种文体。
4.他山之石
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正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