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800字。

  邢小雷《项脊轩志》问题解决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项脊轩志》
  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知人论世  设疑激趣)
  问题导入一
  同学们,古代有一位学者,他承袭唐宋古文运动,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当时的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也被列为“明文第一”,他的散文风格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归有光。归有光擅长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读完《项脊轩志》,你一定会想:《项脊轩志》表现了作者和哪些人之间的拳拳深情?它为什么能那样感动人?
  材料链接
  1.作者信息
  唐宋八大家,我们大家耳熟能详,清代桐城派也是我们文坛的一个主要流派。而被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一座桥梁的正是归有光。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元明两代除归有光之外别无他人。那就让我们赶紧来了解一下归有光吧。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明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 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他虽仕途多舛,却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以《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2.背景回放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之书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作者的经历时间表:
  8岁丧母,15岁读书,18岁写作此文, 23岁结婚,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3.知识准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而线索不外乎人线、物线、事线和情线等几种。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