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的教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对本课而言,学生在初一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词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他们在课外也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哲理高度,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 提出的: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2. 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目标的设定遵循《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目标,我将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学生对作者的情感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将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
3.设疑导思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跳出文本。)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了: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