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听读能力和表述能力的最高形态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黄珍平
[摘要] 本文围绕语感从语感的定义、语感的本质特征和构成基础、语感的分类、语感训练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给语感下定义时,根据现代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明确了语感包括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对言语的感受、理解。针对语感研究领域对语感本质的模糊认识,把语感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听读能力和表述能力的最高形态”,并分析出语感的存在基础为丰富的积累与自动化的技能。在语感的分类方面,为求系统化,给人一种全面的认识,本文分三级给语感分类,第一级分出了言语感和语言感,第二级言语感和语言感又各自分出了四小类,第三级从对第二级各小类的感受与理解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了相应的分类。由语感的构成基础明确了语感训练的两条途径:增加积累与强化技能。
[关键词] 定义 特征 构成 分类 训练 语感
一 语感的定义
(一) 众说纷纭的语感定义
对语感的定义,各家说法不尽一致,诸如:
“语感是对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1]
“语感,则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2]
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3]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4]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正确的理解力。”[5]
“从本质上,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种语言心理直觉。语感能力则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6]
叶圣陶先生在四十年代在他在与夏丐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写道“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各家说法虽然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准确把握了语感的这两个方面:“敏锐的感受”与“迅速的理解”。也就是说,语感不仅仅停留在感受上,它应该是感受和理解的统一。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的语感定义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注意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要么把语感当成是对“语言”的感受与理解,要么把语感当作是对“言语”的感受与理解。而在语感研究中区分“语言”与“言语”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有必要,更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有效性。
注释:[1]杨成章《语感学习的心理探索》,载《语文学习》1992·11。[2]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载《语文学习》92·10。[3]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载《语文学习》1990·9。[4]杨炳辉《试论语感的性质》,载《中学语文教学》1991·12。[5]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第88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郝嘉杰《积淀语感:语文素质教育之本》,载《人民教育》1994·10。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把人类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其著名公式是:言语活动=语言+言语。我国语言学界根据索绪尔的科学区分,把语言看作用于说写并存在于所说所写活动中的一套音义结合的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