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大题,约12610字。
山西省阳城一中2012-2013学年苏教必修五第四专题综合测试题
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锐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妁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 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D.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不识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宥: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 )
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②师旋,过李陵城
③沉诸河,还奏 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4.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①
王禹俑
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襕衫②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红笺。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注】①诗人与朱九龄是同榜进士,都被授予主簿之职,两人交谊甚笃。诗人作诗时仍任成武(今属山东)主簿,低级事务官。②利市:犹“吉利”。襕衫:唐宋举子的服饰。当时人们认为能获得新进士换下的裥衫是一件吉利的事。
1.概述颈联“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的内容,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2.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立片言而居要, 。(陆机《文赋》)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亨集序》)
(8)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两题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雀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
2.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运用了巧合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4.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2.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四、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4日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一条令人石破天惊的消息:提议普京作为该政党候选人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
B.对于围棋,古力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想成为棋坛的“常青树”,而不想做昙花一现的棋手,希望在40岁的时候还能进世界大赛的决赛。
C.年轻英俊的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疾书,《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从此在文坛熠熠生辉。
D.有人救了一猫头鹰,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只猫头鹰康复后锲而不舍报恩4年,每天扑捉蛇和老鼠给恩人家里的猫吃,甚至给恩人也带上一份。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育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因受某些因素影响而过早承担大人的现任。是很不幸的,这对孩子一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B.电影《西单女孩》讲述的是任月丽坚守自己音乐梦想的奋斗经历,以及她走红之后,坦然面对压力,最终实现了自我突破的故事。
C.2011年12月10日晚上的月全食极其壮观,整个过程持续了近6个小时左右,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人们都能清楚地观测到。
D.普京12月8日在全俄罗斯人民阵线联邦协调委员会上发言时表示,尽管该阵线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但都有着发展国家的共同理想。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宋词仿佛一朵芬芳绚丽的奇葩,它以 的风格,散发着迷人的馨香。千百年来,代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 ,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当代,有的诗人创作的旧体堪称 ,甚至足以与古人的佳作比肩,只是宋词的时代已不可能复现。
A. ①独树一帜 ②情趣 ③精致 B. ①独具匠心 ②情趣 ③精品
C. ①独具匠心 ②雅趣 ③精致 D. ①独树一帜 ②雅趣 ③精品
4.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5.仿照例句,另选我国的两个传统“节日”,各写一句话。
例句:重阳,是一束束用离愁浇灌的菜萸,每一束都诉说着游子对亲人的思念。
6.观察下面漫画,回答问题。
(1)该漫画讽刺了什么现象。(不超过20字)
(2)以“理论学习”为开头,针对域面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理论学习 (不超过50字)
五、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2012年“春晚”上,“大衣哥”朱之文一曲《我要回家》感动了无数观众。正因为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追求,他们才会化蛹成蝶,即便是朵野百合,也会有明媚的春天。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四专题综合测试题答案
一、1.C(原文“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
2.B(错在“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原文是“也有可能”。)
3.D(错在“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原文是“和而不同”。)
二、(一)1.D(居,应为“停留,过了”。)
2.B(“慎密”,为认真细致谨慎周密之意。②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④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⑥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慎密”无关。)
3.D (A项“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的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到“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
4.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5.见译文。
(二)1.颈联具体描述了他们当日游宴于歌楼舞馆,驰马于花街柳巷的欢乐生活:歌楼上银烛高照、觥筹交错的宴会通宵达旦;骑着骏马风雨无阻的驰骋于花街柳巷,不惜让淤泥溅污了马鞍下的锦垫。诗人借此缅怀进士及第时春风得意的情景,并与尾联所描写的小县主簿的憋屈处境相对比,为表达不得志的凄然之情作铺垫。
2.尾联运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昔日的蓬莱神仙,已经成了匍匐于尘土之中逢迎上司的小吏,表达了作者为微薄的俸禄而俯首事人的迷茫、苦恼和失望。
(三)(1)环珮空归夜月魂;(2)去来江口守空船;(3)镜中衰鬓已先斑;(4)又闻子规啼夜月;(5)乃一篇之警策;(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齐彭殇为妄作;(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三、(一)1. A D( B项,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烘托动三悲惨命运,从而突出主题。C项,小说以动三拜访朋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顺序,自始至终抓住人物描写,突出主题。E项,还有动三犹豫不决等原因。)
2.①总领全篇,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动三拜访朋友觉得很难告辞”的故事。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展开动三的故事作了必要铺垫。③伏笔手法,开篇的“告辞难”为最后动三死时说出的“再见”埋下伏笔。④开篇以“告辞难”表达作者观点,点明本文主旨。
3.①巧合。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多处运用了巧合,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八点三十分,动三想走主人挽留,而就在这时,主人的宝贝儿子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②黑色幽默。小说在谋篇布局、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运用了幽默甚至夸张的笔法,丰富了小说内涵,表现出了作者的幽默和机智。如:情节上,动三因为难告辞竟然抑郁成疾直至死亡。
4.答案示例:性格特点:①过于忠厚、规矩、迂腐;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呆板。主要原因:①动三的犹豫、呆板、木讷的性格。②主人的“好客”和虚伪。
(二)1.BE(A项更主要的是“平凡”;C项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D项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2.(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4.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
四、1.A(石破天惊:语出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箜篌之音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的气势。后用为使人震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这句中“石破天惊”宜改为“震惊”。)
2.B(A.结构混乱,去掉“了”。 C.成分赘余,“近”与“左右”保留一个即可。D.关联词位置不当,“尽管”移至“成员”后。)
3.D (①“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与“风格”搭配,应用“独树一帜”。②“情趣”,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雅趣”,高雅的意趣。在“对宋词的品鉴、仿作”“独特的美学追求”等语境中,用“雅趣”更佳。③“精致”,精巧细致,为形容词。“精品”,精心制作的上乘物品或作品,为名词。前面的中心词是“旧体词”,后文又有“古人佳作”,应用名词“精品”。)
4.C(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
5.示例:①元宵,是一盏盏用喜庆装点的花灯,每一盏都映照着游人对生活的热爱。
②清明,是一张张用虔诚点燃的纸钱,每一张都寄托着子孙对祖先的哀思。
③端午,是一个个用民心包裹的粽子,每一个都浸透着人民对先哲的怀念。
④中秋,是一个个用思念烙成的月饼,每一个都铭刻着亲人对团聚的渴望。
6.(1)讽刺现象:某些部门(单位)以理论学习为名停止正常办公(为民服务)。(或:只重形式,不办实事,表里不一的官僚作风。)
(2)议论:理论学习本无可非议,但以此为借口拒不为百姓办事则大错特错。这种荒唐的行为难道还能是“心为民所系”吗?
五、写作导引:1.审题分析。材料中第一句话是陈述事实的,对审题来说,只是话题的一个案例、一个引子。第二句话是针对第一句话的就事论事,可以作为审题的切入点,但内涵不深广,不宜打开思路。如果作文就此以事论事,显然是境界和档次都是不高的。最后一句话是材料内涵的拓展,既丰富又深刻,是立意的最好选择。
2.立意分析。最后一句话里,“野百合”和“春天”都有丰富的象征义。“野百合”可以是平常人,平凡事、淡定的生活、俗世的追求等等。“春天”则是生机、繁盛、成功、胜利、幸福、满足,等等。
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
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望您不要入险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于是对他说道:“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仁宗即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之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两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第二年提拔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王英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他之手,四方前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人接连不断。他个性正直宽容,也好规劝别人的过错,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都不喜欢他,所以不能被信任而掌管大权。王裕后来多次升迁为四川按察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