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6390字。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教师版)
  一、(15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ɡāī)北渚(zhǔ)西阿(ē)回眸一笑(móu)
  B.扁舟(piān)天姥(lǎo)荠麦(qí)妃嫔媵嫱(pín)
  C.披靡(mǐ)剽掠(biào)肯綮(qìnɡ)斩将刈旗(yì)
  D.溯流(shuò)桅杆(wéi)石扉(fēi)秋深潦缩(liáo)
  答案:1.A(B姥mǔ 荠jìC靡mí 剽piāo D溯sù 潦lǎo)
  2.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婥约薄帏涕泗缓歌慢舞
  B.馨香悲悽铜钲有志不骋
  C.瞋目宛啭豆蔻人马扑地
  D.衰鬓留滞潺媛丘岚崩摧
  答案:2.B(A婥—绰帏—帷C啭—转扑—仆D媛—湲岚—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答案:3. C(C.“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A.“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此处不是形容“穷困”或“艰苦”。B.“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指行为、做法,不指“意见”。D.“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仅指一人。)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
  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答案:4.D(A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不仅(不但……而且既要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主语不同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前,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又要注意递进关系,要前“轻”后“重”B。介词残缺,在“操作者”前加“在”;C.缺主语,去掉“由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也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他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形成言近旨远的独特风格。
  B.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C.意识流小说常以一件进行中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发散收回,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的作品。
  D.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艾丝美拉达、冉阿让这些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熠熠生辉。
  答案:5.D(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奢侈品消费大国的文化隐忧
  中国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顺利地前行了近10年,中国也快速地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在中国加速发展。最近一个令世人咋舌的事件就是,中国被一些西方媒体评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果真提前进入消费社会了吗?从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就中国的总人口而言,每月收入够得上扣税标准的人只有2400万,而大部分人则处于“温饱型”或“前温饱型”的水平,少数人甚至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既然如此,中国又怎能称得上世界奢侈品消费品第一大国呢?这要从更深的层次全方位地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一向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近似“妖魔化”报道和描绘的西方主流媒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过把中国美化为一个发达的“超级大国”,迫使中国在全球经济序列中承担过高的责任。而国内一些曾经妄自菲薄的人也同样一改以往的做法,过于沾沾自喜地标榜自己的富足和奢侈。在对外交往中,大肆挥霍钱财,在个人消费方面,也不惜追求名牌和时尚,因而给国外媒体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和奢侈的印象。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这不仅体现于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发展和GDP排名靠前,更体现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上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新的国家形象。当然,这只是偌大中国两个最具竞争力的超级大都市,而一般的中国城市以及广大乡村的情况又如何呢?如上所提到的2400万人之于13亿人,占比为18%,而就个别情况而言,少数率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则占有国民经济总财富的绝大部分。
  对于物质生活率先提高了的这部分社会群体来说,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部分人中知识精英并不在多数,而其中不少人甚至连正规的高等教育都没有接受过,因此他们很难去消费高雅的精神文化产品。既然本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便把目光转向西方社会,这时一些进口的高档名牌商品,其中少数在西方也鲜有人问津的名贵商品,便高视阔步地进入了中国市场,成为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消费品。一些颇能刺激人们眼球并很容易为有着中等文化教育水平的人们所欣赏的大众文化产品也进入了消费市场。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精英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大体上呈萎缩状态。包括高雅文学艺术在内的精英文化领地日益萎缩,大众文化的疆界却变得越来越宽泛甚至越来越不确定。过去一度被精英知识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曾几何时已被放逐到了当代生活的边缘,大众文化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取向。
  毫不奇怪,人们在谈论文化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当代文化的消费特征及其特定的后现代审美特征。因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显然已经大大地不同于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现代文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审美地生活。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所赖以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从跨国公司的白领高级职员到大学教授、公务员、律师、医生以及其他精英知识分子,目前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大,并且逐步包括了一些“富二代”。因此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密切关系便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大众文化指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指出,今天,我们到处被消费和物质丰富的景象所包围,这是由实物、服务和商品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这在现在便构成了人类生态学的根本变化。严格说来,富裕起来的人们再也不被另一些人所包围,而被物质商品所包围,因为和那些人打交道已成为过去。这番论述至少说明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人已经越来越为商品所左右,商品的消费和信息的交流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而是如何更为舒服或“审美地”享受生活。
  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媚俗性和消费性,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说明大众文化丧失了所有的审美特征了呢?恰恰相反。如果说,在现代主义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注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实用性的话,那么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则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产品的包装和消费上。后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多种选择,不少研究精英文化产品如文学的学生也改变了过去沉溺于书斋中阅读经典著作的做法,代之以观赏和研究更容易激发审美情趣的电影或电视。这表明,在后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审美地”而非粗俗地实现对这些文化产品的享用和消费。现代主义的文化产品往往通过精雕细琢而具有持久的魅力,而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指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短瞬的效应和暂时的价值。既然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那么他们必然会追求已经有了广泛声誉的名牌产品和流行的时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当代青年学生中。
  大众文化精芜并存,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人们对之的消费和享用常常是盲目的。不能一味地指责消费大众的这种盲目性和追求时尚性,而是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去对一些外表华丽内里空洞无物的“奢侈品”进行辨析,进而从总体上提升他们的欣赏趣味,使他们真正能够有选择地享用这些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产品自身也会发生某种质的变化,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他们的产品竞争力下降了,就会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的质量上下功夫。这样,大众文化本身也可以不断地趋于成熟和完美,其中的粗俗东西也许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而少数确有审美品味和保存价值的精品将成为新的品牌。因此,对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应该持发展的、辩证的看法,而不应将其一棍子打死。(原文有删改)
  6.中国被评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对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群体日益扩大,购买能力显著提升。
  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快速进入消费社会,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不断丧失弱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不断凸显,逐渐形成新的国家形象。
  C.极小部分国人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消费需求停留在物质层面,且惯于在海外购买奢侈品,影响了西方媒体的评价判断。
  D.西方主流媒体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意渲染国人的消费能力,反映了其恶意的政治动机。
  答案:6.B(A、C都只是从经济层面分析问题,从文章题目可知应从文化角度分析;D西方媒体有意渲染,但不能简单地说是恶意的政治动机,且这是从政治层面表述,不合题目要求。)
  7.下列说法中,对大众文化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越来越渗透到日常消费领域,所影响的群体也越来越大,精英知识分子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
  B.大众文化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态学,文化产品的包装和消费让人们可以更审美更便捷地享受生活。
  C.大众的文化产品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但人们却对其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追求消费的短暂性和媚俗性。
  D.大众文化已成为客观的社会存在,精芜并存,既要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也要客观看待它的消费性和媚俗性。
  答案:7.D(A原文意在呼吁精英分子走出象牙塔,融入后现代社会,生产出更高质量更符合和引领时代消费需求的物质文化产品;B原文中“审美地生活”是指方便地舒服地享受物质文化产品;C大众文化产品没有较高的内在价值)
  8.结合文章内容,下列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人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既反映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也表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人日益增强的民族自信。
  B.高雅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严重挑战,既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也应该走出象牙塔,这样,高雅文化完全可以重新成为当代生活的中心。
  C.后现代为人们审美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人们可以使用现代科技产品欣赏精英文化产品,精英文化的内在价值也因此得到更充分的认同。
  D.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大众文化内在价值的提升,大众文化将不断成熟和完善,某些方面和精英文化将逐渐融合。
  答案:8.D(A文章批判了国人的消费能力,认为这是脱离国情的过度消费和文化发展欠发达的表现;B完全可以的说法主观片面;C精英文化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而是被快速消费。)
  三、(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③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