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4500字。
大庆铁人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2012.10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具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3.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探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
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坑,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 陋而刚决,善治生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C. 因请之村墅视田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请以药灭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5.下列句子分别表明周行逢“性猜忍”和“用法太严”的一项是()(3分)
A.①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
②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
B.①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
②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
C.①常散遣人密探诸州事
②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
D.①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
②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和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3分)
A.周行逢为官关心民生,废除苛捐杂税,任用廉吏,严于执法,吓得贪官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纷纷逃离。
B.周行逢身上也有许多不足,他多疑残忍,用法过严,使得人人畏惧。他的妻子邓氏劝他,他没有听取。
C.周行逢为官不任人唯亲,拒绝了女婿做官的请求,送给女婿耕牛和农具,让他回去了。
D.周行逢不避旧耻,对于因年轻时犯罪而留在脸上的印记,他并不怕遭人嗤笑,还以黥布为例,说面带黥刑印记的人,一样可以成为英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