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8570字。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底层文学”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底层”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如刘醒龙的《凤凰琴》,方方的《风景》,余华的《活着》等。他们虽不强调“底层”,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左翼文学的理论遗产,延续着9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余浪,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饱含着一种强烈的当代情绪诉求。
  其实,“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底层文学”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底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底层文学”能够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能够以严肃的姿态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不平则鸣”,同时也是“时代的和弦”。
  ……
  (选自史竞男《“底层文学”:乡土叙事新景观》)
  1.下列对“底层文学”的有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来,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在现代文学史中,“底层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关注的对象仍是“底层”大众。
  C.“底层文学”的被提出表达了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是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
  D.“底层文学”已与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2.下列不属于“底层文学”继续探索和努力方向的一项是
  A.要努力让“底层文学”在叙事逻辑上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
  B.不仅要表现“底层”的物质生活,也要观照他们的精神世界。
  C.“底层文学”应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
  D.对“底层文学”的评价一定要从历史前瞻性角度去考量和把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醒龙、方方、余华等人写出了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他们被称为“底层文学”的先驱。
  B.“底层文学”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关怀,这也是文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反应。
  C.目前“底层文学”存在着注重故事的传奇性、简单立足于道德批评、沉迷于“苦难展览”的弊端,因而冲淡了其文学的“深度”。
  D.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才能使“底层文学”的创作更加繁荣,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