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40个字。

  《杨修之死》学练方案
  山东刘一心
  ☆课文导读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鸡肋(lèi)  沉吟(yín)
  屯兵(tún)  禀请(bǐnɡ)
  庖官(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
  簏(lù)  伺(sì)  谮害(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讫(qì)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辕门(yuán)  佯怒(yánɡ)  阜(fù)
  二、词语释义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三、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