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1880字。

  2012年秋期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期中考试三年级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选
  择题的答案应用2B铅笔填涂在相应位置),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也。初名礼,事诸葛爽于河阳,爽卒,存节顾其徒曰:“天下汹汹,当得英雄事之。”乃率其徒十余人归梁太祖。存节为人木强忠谨,太祖爱之,赐之名字,以为小校。李罕之围张全义于河阳,全义乞兵于梁,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知其间道,使以兵为前锋。是时岁饥,兵行乏食,存节以金帛就民易干葚以食军,击走罕之。太祖攻魏,存节下魏黎阳、临河,杀魏万二千人,与太祖会内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