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7820字。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选择题,共33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称/称心 枉费/妄想 血统/血汗
  B.木讷/吸纳 狙击/沮丧 佣金/雇佣
  C.锃亮/憎恶 肄业/防疫 吹毛求疵/睚眦必报
  D.军饷/晌午 信笺/掮客 绿林好汉/戮力同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收集/搜集 体型/体形 披荆斩棘/劈波斩浪
  B.拷问/考问 肤浅/浮浅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C.中止/终止 抱怨/报怨 艰苦卓绝/坚苦卓绝
  D.安祥/安享 融合/熔合 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恐怖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B.而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 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
  C.2010年11月14日,《铜陵日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呼吁改革。此文犹如平地惊雷传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D.胡锦涛主席2011新年贺词中用了“两个始终不渝”,第一个始终不渝是从发展道路的层面讲的,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世界,西方社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纯属杞人忧天。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语意明 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B.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和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
  C.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震级为7.0,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惨重。
  D.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到一座东汉大墓,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但随后就有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
  5.下列各项中对文 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B.《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C.《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D.《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 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 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