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小题,约9450字。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学校:鞍山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
注意:
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按照题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其他各题按照题号顺序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始终以韵文的形式出现。春秋时期《诗经》的定型,基本以四言为主,牢固的树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辉煌地位。东汉至公元四世纪的大分裂时代,五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直到公元六世纪隋统一中国,发展为七言诗,新的诗歌范例隐约确立。
东汉佛教初入中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都遭遇到瓶颈,是佛教东渐才使得这一僵局被打破,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冲击。佛典汉译,方块汉字陷入表达上的窘境,大量梵文翻译体的字词产生了,为汉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用单音节的汉字来翻译多音节的梵文,引发了中文的“反切”“拼音”现象,触及了汉字的音韵问题。受梵语的启发,沈约为汉字定出了平上去入四声,规定了四声八病,强调诗歌的音韵美,为唐诗高峰的代表——五、七言格律诗和绝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盛唐诗歌所达到的高度,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吸收了佛教文化后演进的结果。
而唐宋以后,古典诗歌在怎样创新上又面临难题。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文化遭遇了第二次异质文明即西方现代文化的巨大挑战,至今余波未绝。五四新文学运动,白话文以革命的名义取得了对文言文的全面胜利,新诗(白话诗)也以决裂的方式,切断了千年古典诗歌的血脉。百年新诗,虽有不短的里程,但相比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悠远,却是稚嫩的少年。新诗从内在的精神到外在的形式,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反动。应该说,百年新诗的艺术实践尚未跨越实验阶段,新诗的文体与语言也远未成型。新诗秉持的五四新文化精神,只解决了它的时代性和价值观的问题。但由于新诗脱胎于西方的自由体诗,诞生之日就中断了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所以它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演进,也不是汉语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它对西方诗歌的激进的移植和对翻译体语言的全面模仿,从而使新诗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在对诗歌文体边界的把握上,它的“形”和“音”,它所呈现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尚未获得国人的普遍认同。
任何自由都是有限的自由。诗歌作为最高级的文体,它自然有自己的文体边界,也就是形式上的边界,主要包括节奏、韵律和语言。新诗当然是开放的,但新诗应该有确定其自身的形式上的规范。作为母语创造的旗手和语言顶尖品质的书写者,音乐性、节奏和语言是一个诗人毕生面对的挑战,无视汉语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割裂方块汉字的语言传统,是诗歌走向其反面的必然末路。
佛教用漫长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化进程,给中国古典诗歌以重大影响,而中国古典诗歌也以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和不懈努力,赢得了世界性的尊严。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大撞击的漫长岁月和广阔空间里,新诗需要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汲取一切可能的写作资源,在中西文化的大交流中获取再生的强大动力,承担起母语革新先驱的历史使命,从而铸造中国第三个诗歌的黄金时代。
(节选自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
1.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在吸收了佛教文化后演进的结果,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面反动。
B.虽然新诗发展历史并不短,但其艺术实践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文体与语言还远未成型。
C.新诗的时代性和价值观在诞生时就已得到解决,艺术表达形式至今没有获得认同。
D.只要新诗能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汲取一切可能的写作资源,就能承担母语革新先驱的历史使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外文化碰撞中,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经过漫长的汉化,外来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引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B.佛教东渐促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一是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二是促进大量字词的产生,为诗歌的语言表达注入新的血液。
C.佛典汉译规定四声八病,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启发沈约为中国的汉字定出了四声。四声八病说为后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音韵基础。
D.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白话文对阵文言文取得全面胜利。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新诗逐渐切断了与古典诗歌的关联,割裂了汉字的语言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节奏、韵律和语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可谓是毕生的挑战。汉语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方块汉字结构的独特性,无疑又加大了挑战的力度。
B.诗歌作为一种文体,自然有自己的文体规范,中国古典诗歌在自身的形式规范方面成绩斐然。新诗虽是自由开放的,仍需要有明确的形式规范。
C.新诗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演进,也非汉语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近百年实践表明,新诗要铸造第三个诗歌黄金时代,须从母语中汲取力量。
D.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一是以《诗经》为代表的春秋时代,二是以格律诗和绝句为代表的盛唐时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课内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
4.下列各句加点字词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越国以鄙远B.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
C.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D.秋毫不敢有所近
5.下列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焉用亡郑以陪邻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夫晋何厌之有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朝济而夕设版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距关,毋内诸侯B. 立诛杀曹无伤
C. 卒惶急不知所为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 愿大王稍假借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C. 人恒过,然后能改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道芷阳间行
(二)课外文言文(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1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