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40字。
《诗经•卫风•氓》教案
户县二中 张娅玲
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 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 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 课时:二课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导入:话说北宋仁宗年间末年辽国来使说:“我们这儿有一上联,举国未有人能对出,若你大宋官员能对出来,那么今年的文武大比则是北宋赢。听好了,••三星日月光••”宋仁宗及众大臣苦思冥想仍无答案,有官员跑去问苏轼,苏轼对曰:“四诗风雅颂,你且拿这联去,我还有其他答案呢!”而他后来上殿提出的另一回答是:“四德元亨利”。那么我们已经学过对联,这里边儿提到了什么?(诗经、风雅颂)符合对对联的原则吗?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解答,学习选自《诗经》的《卫风•氓》,
㈡ 简介《诗经》
1、《诗经》的成书
①采诗说。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
②献诗说。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
③修订说。《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2.《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四家注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现用多毛注。
4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即:
赋,陈述铺叙。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
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
5、总评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㈢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 指导诵读
放音乐:第一遍,教师范读,提醒同学们注意读音,品味情感。
生个读:找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1.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2)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3)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㈤ 文章讲解诗眼“怨”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请你暂不要生气,秋天为我们婚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