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1650字。

  曙光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  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 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显然这类词不像以往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状
  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
  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出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库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