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4580字。

  邢台一中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耿亚青
  试卷说明: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分Ⅰ、Ⅱ两卷。卷Ⅰ分甲、乙两部分,甲为必考题,乙为选考题,请认真阅读试题后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67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闲话信仰
  信仰一般是和崇高相连接的,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和根本,说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那简直意味着要将其划出文明世界。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各种体验的命题所持的接受和认同的态度。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不过事实上,儒家文化对于各种宗教的态度却是比较宽容的。历史证明,各大宗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或早或晚,都并未产生过其他国家常见的异端之间惨烈的流血事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和封建专制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导致别的宗教无法传入。
  B.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较容易受到蛊惑,其坚定性赶不上高级宗教。
  C.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D.道德信仰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的分量,实际上也相当于一种高级宗教,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方面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下列选项中,不是造成“宗教资源的稀缺”的原因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
  B.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和封建王朝制度互为依托。
  C.儒家思想存在一个“超稳定结构”,没有给其他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D.宗教或早或晚传入中国(汉族地区),都并未产生过惨烈的流血事件。
  3、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仰是人们对于各种体验的命题所持的接受和认同的态度,是世界文明和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
  B.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C.“孝”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D.巴尔干地区漫长而惨烈的动荡导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猛烈碰撞,至今巴尔干人民还饱尝这一苦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19分)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廓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日:“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日:“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
  (节选自《宋史•张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徙:调任。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邀:堵截。
  C.敌目日“东军”,素易之易:轻率。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发:打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②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③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 ④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⑤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昊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5分)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注:祖帐,道旁设帐饯行)
  8.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3分)
  9.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乙选考题
  四、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下有两类选考题,一类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另一类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类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未选的题号划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4)题(23分)
  凿碑高手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