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1610字。

  白鹭洲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胡雪光肖木水审题人:廖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设试卷Ⅰ、Ⅱ卷和答题卷三部分,试卷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一、(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星宿(sù)     赍发(jī)       巷子(xiàng)莞尔一笑(wǎn)
  B.怂恿(sǒng)     瘦削(xiāo)哽咽(yè)喁喁私语(yú)
  C.船舷(xián)潦水(lǎo)憎恶(zèng)眉眼颦蹙(cù)
  D.精髓(suǐ)      混沌(hùn)称心(chèn)深恶痛绝(wù)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通宵筹划消耗因地制宜
  B. 泯灭绵密跋涉哀声叹气
  C.具备濒临毗邻变本加励
  D.暖昧掂量部署套语滥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兴味索然。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 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D. 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
  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经选举诞生的2270名党代表中,有145位企业负责人代表,其中111位来自国有企业和银行金融系统。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6. 下列各项中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来到一家客栈,他把客店老板当作是城堡长官。(《堂吉诃德》)
  B.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返乡,桑丘用鞭子自个儿打自个儿,而且还作弊。(《堂吉诃德》)
  C.在《论语•微子》中,子路遇荷蓧丈人,丈人语含讥讽,并“植其杖而芸”,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论语》)
  D.孙策以亡父玉玺作质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开创基业,招兵买马,战刘繇,袭曲阿,得秣陵,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孙策又破吴郡,在会稽,扫平江南。(《三国演义》)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7.下列不能作为给“中国茶道”下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C.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 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上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