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7180字。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为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务必请同学们将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⑤自请愿徙诣魏郡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5分)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5分0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完成8-9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9.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