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6360字。

  宜城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 ,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峥嵘(róng) 箕踞 (jù) 遏制 (è) 长篙 (hāo) 忸怩不安(ní)
  B.拊心(fǚ) 彷徨 (fáng) 遒劲 (jìng) 被八创(chuāng) 相濡以沫 (rú)
  C.漫溯(sù) 忤逆 (wǚ) 瞋(zhēn)目 飨士卒(xiǎng) 失其所与(yǔ)
  D.百舸(gě) 彳亍 (chì) 颓圮(pǐ) 更虑之(gēng) 变徵之声 (zhǐ)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青荇 榆荫 见陵之耻 陨身不恤
  B.叱骂 寥廓 按剑而跽 秋毫无犯 
  C.笙萧 浮藻 凄惋迷茫 人为刀俎 
  D.惆怅 戮力 星辉斑澜 檐头瓦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风华正茂,热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B.看见侵略者的兽行,每一位有正义感的人都怒发冲冠。
  C.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堰河多么渴望能和她的乳儿、儿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商家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四百万元以上。
  B、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C、《绿色通道》这套系列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一年级的老师和学生。
  D、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
  B、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C、他到书店买回自己爱读的小说:《子夜》、《围城》和《简•爱》……等。
  D、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二、阅读下面语段, 然后完成6—9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集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做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