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57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
  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文》云:“牍,书版也。”所说的牍即指“尺牍”,是古代作为书写工具的
  木版,当时的牍通常长一尺,因而名之。
  “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记载缇萦救父的故事时,说:“缇萦通
  尺牍,父得以后宁。”可见缇萦是用尺牍作为书写工具来上书皇帝的。再如《汉书》记载:“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可见,西汉时尺牍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其使用范围较广,普通臣民上书皇帝可用尺牍,两国之间的外交辞令也可用尺牍。此时尺牍是指书写工具的实物形态,文体意义不明显。
  东汉时,尺牍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据《后汉书》记载,刘睦擅长作文,当世
  以为楷模。在其临终之时,汉明帝还令其做“草书尺牍十首”。这里所指称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而是指某种“文”,具有文体意义。大约到南朝时,人们开始用尺牍指代书信。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在评论历代书信之后,云:“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这个概念在后世一直沿用,尤其是明清,出现大量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读物。
  在造纸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书写工具除了木牍之外,还可用竹简。唐代苏
  鹗曰:“以竹为书笺,谓之简。”时日既久,简也从书写材料演化为文体名称,成为书信的一种形式。后世人们将“简”与“书”并称,如魏禧认为“简与书一也”。
  文体意义上的简与尺牍完全相同,或者直接将二者连用,呼为“简牍”。自六
  朝以来,尺牍、简与书可以通称,但若严格辨体,当尺牍与“书”并称时,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古时史官大事书于策,小事载之简牍。作为书信体意义的尺牍也继承了这个特点。一般而言,尺牍的篇章较“书”短小。魏禧认为尺牍与书信的主要区别在于繁简大小的不同,相对“书”而言,尺牍往往是“寥寥数言,情致足录”的短章。另有一些文学总集,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选文的具体操作上都认为尺牍最主要的特点为行文简略,篇帙短小。如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说:“尺牍者,约情愫于尺幅之中,亦简略之称也。”《文章辨体汇选》既选“书”,又选“尺牍”,而所选尺牍绝大部分是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短章,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山水花月、饮酒期约、馈赠问候等琐细之事,很少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如欧阳修《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而贺复征仍收在尺牍类中。
  古代人际交往中,尺牍是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人们在写尺牍时,可
  以随意抒写,不受拘束,往往能表露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古代出现了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特别是唐宋,尺牍更是得到士人们的重视。黄庭坚更是成为当时的尺牍名家。更有一些文人不治他事而专写尺牍,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选自《中国古代文体史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尺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尺牍”在西汉时是指一种书写工具,文体意义不明显;到东汉时,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具有文体意义。
  B.“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中提及的“尺牍”和《说文》《文心雕龙》中提及的“尺牍”意义相同。
  C.“尺牍”大概从南朝开始指代书信,尽管有时和“书”并称,但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尺牍的篇幅比“书”短小。
  D.“尺牍”是古代人际交往中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有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汉时期,普通臣民上书皇帝以及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都可使用尺牍,尺牍的使用范围较广。
  B.尺牍自从出现书信的意义之后,后世一直沿用,明清以来,出现许多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
  C.宋代欧阳修的《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但从其篇幅长短和内容看,仍然属于“尺牍”。
  D.唐宋时期,一些文人如黄庭坚专写尺牍,这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为“尺牍”,是因为古代所有的牍仅一尺长,但“草书尺牍十首”中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
  B.《秋水轩尺牍》以及《雪鸿轩尺牍》中的“尺牍”是指书信这种文体,这两本书是明清时期的流行读物。
  C.从对尺牍的文体特征上看,魏禧和贺复征的观点相同;从对尺牍所写的内容上看,两人的观点不相同。
  D.尺牍所写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饮酒期约等,一般不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