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070字。

  1、《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 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_自华_,字 佩弦 ,号  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 《背影》 ,朱自清是  诗人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因而朱自清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他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便成了超尘脱俗的绝妙世界。
  (二)信息链接
  1、【知识链接】
  (1)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
  2、《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用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  ,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
  ……
  1、《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用案)
  学习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导语设计2: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一、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关于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