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8500字。

  天津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必修五
  第I卷(共48分)
  一、基础知识(30分,每题3分)
  1、下列字词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岑寂(cén)     切削(xiāo)    拮据(jù)        模棱两可(léng)  
  B.玷辱(diàn)    投奔(bēn) 下乘(chéng)    不落言筌(quán)  
  C.拱券(quàn)    迤逦(lǐ)      毗邻(pí)        气喘吁吁(xū)  
  D.处置(chǔ)     漆黑(qī)     讥诮(qiào)      天理昭然(zhāo)
  2、下列字词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赍发   央浼   流弊   遵徇   感恩戴德 B.通宵   仓廒   譬如   逻辑   战战兢兢
  C叫嚣   讫今   押韵   沮丧   富丽堂黄 D.涵义   付梓   坍缩   絮烦   不落巢臼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憎恶(讨厌)   善善恶恶(坏事)   恶乎待哉(什么)        恶了高太尉(憎恨)   
  B.强横(粗暴)   妙趣横生(纵横杂乱)    飞来横祸(意外的)    一脸横肉(凶恶的)
  C.即景(就着)   非此即彼(就是)           不离不即(靠近)       成功在即(马上)
  D.周济(救助)   无济于事(有益)           同舟共济(渡河)       缓不济急(帮助)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整整十五年!
  ②“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      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③“当然这些文学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并不是那么真实地表现。      我觉得这种变形、夸张、扭曲      像放大镜一样,      真实地再现了社会某些真实部分。我认为它并没有背离真实原则。”莫言说。
  A.控制   绵密   因为/就/从而              B.辖制   细密   但是/就/从而
  C.辖制   绵密   但是/恰好/更加              D.控制   细密   因为/恰好/确实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的一项是
  A.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B.无论是省级财政,还是市县财政,远远没有达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步,要办的事还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必须坚持锱铢必较,把每分钱用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C.经过八小时不畏艰险的攀登,他终于登上了山顶,四顾茫茫云海、巍巍群山,不禁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D.在3月6日举行的临江区干部大会上,张部长指出,干部在无人监督的场所,对于诱惑更要做到秋毫无犯,要始终做到洁身自好。
  、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石榴被称为“生命之果”。最近,在日本健康饮料的推介会上,石榴得到备受瞩目。
  B.《西游记》即使后来被多次改编,不仅有戏说版、电影版,甚至于日本版和西洋版,还是没能超越六小龄童的“经典”地位。
  C.电影《冬天》投资仅300万,而票房收入达到1400万元,这样的成绩显示了过人的“性价比”。
  D. 5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件多发频发的势头。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是我国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B.《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水浒》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D.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与法国的莫伯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位巨匠。
  8、下列各组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②而御六气之辩
  B.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C.①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9、下列语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      ②俨骖騑于上路        ③当敛裳宵逝 
  ④幼稚迎门        ⑤襟三江而带五湖       ⑥宾主尽东南之美
  ⑦梓泽丘墟       ⑧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⑨谨拜表以闻     
  ⑩不过数仞而下
  A.①②/④⑥/⑤⑨/③⑧/⑦⑩         B.①/②④⑥⑨/③⑤⑧/⑦⑩
  C.①⑤/②⑨/④⑥/③⑧⑩/⑦         D.①⑤/②⑨/③⑧/④⑥/⑦⑩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⑥但以刘日薄西山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⑤⑥⑦         D.②④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9分,每题3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