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和想象、用典、对比或对照、动静结合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后面再举例分析]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例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或: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 楼/曾 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