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50字。《兰亭集序》学案,包含无答案与有答案两个学案,设计分为课前预先案与课内探究案两部分,注重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兰亭集序》学案(含答案)
山东省兖州市第六中学 刘培金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预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二、相关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永和九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文是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在酒醉后写成,故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论者称其“飘若浮云,矫如游龙”。其中20个“之”字写法各异,犹为后人所称道。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时代背景
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士大夫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序言”或“前言”,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或某一文章,说明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三、字词储备
1、诵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癸(ɡuǐ)丑 会( kuài )稽 修禊( x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