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90字。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教师用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为办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2.把握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文化意义。
  3.结合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词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理解蔡元培校长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切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及崇高的修身做人的观念。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教材助读,知识积累:
  1、走近作品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机构的官员。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1917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焕然一新。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信息链接——北大简介
  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
  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二)夯实基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肄业(yì)   提携(xié)   弭谤(mǐ)    造诣(yì)     潦草(liáo)     訾詈(zǐ lì)   
  砥砺(dǐ lì)   切磋(cuō)   相勖(xù)    会晤(wù)     商榷(què)     泥淖(nào)
  2、重点词语积累——熟语积累:
  (1)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说刮目相待。
  (2)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4)敷衍塞责: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
  (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dǐ)固。
  (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7)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8)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
  (三)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主旨,理清写作思路,列出本文结构示意图: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②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