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广东潮阳一中高三平时综合训练学生作文及点评
                         
                    会员 谭承俊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纺织白绢。他们想把家搬到越国去,就有人对他说:“你们一定穷困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却赤脚走路;白绢是做帽子用的,而越人却披头散发,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没有用武之地,怎么会不穷困呢?”乍一听,“那人”的话是有道理的,但细想,正因为越人的赤脚、散发,也许会给鲁人更多的机会。    请以“眼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有眼光方成霸业
            ◆文潮阳一中307  马发轩
[题目“直捣”中心(改为“事业”或“大业”好)]

眼光,是一个人毕生智慧的体现。
眼光,是一个人成就霸业的基石。(开篇以较整齐的句式入题)

昔日,文王“愿者上钩”请姜尚;刘备“三顾茅庐”烦诸葛;吕不韦更是以一招“奇货可居”叱咤于六国,纵横于朝野!(熟悉掌故。可从时间上考虑行文顺序。)
眼光,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野兽般的直觉,可以让你撕杀(厮杀)于战场而无往不利;又似是生活积累的经验结晶,可以让你在帷幄中,“谈笑间,墙(樯)橹灰飞烟灭”。(算是过渡,既对“昔日”内容的总括又引到“汉高祖”的事迹。)
汉高祖“斩蛇起义”,无甚过人之处,能成霸业,盖因“三杰”之功。汉高祖能大胆启用比他善于管理的萧何,比他善于计谋的张良,比他善于打仗的韩信,给他们足够信任,让他们去为他打天下。可怜的项羽啊,却终容不下一个范增,终至乌江自刎,饮恨千年。我是一个很崇拜项羽的人,但我却不得不承认在用人、在眼光方面项羽较之刘邦逊色太多。这也是西楚霸王战败的原因,这更是刘邦能开朝立国的保证。(“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刘邦能这样做,说明他有眼光。)
有眼光的人不一定能成大事业;但无眼光者欲扬名于四海更是难于登天。

春秋战乱,战国七雄,终被秦国而吞并之,(删去“而”)实现“大一统”。
一个国家的力量怎么能敌过六个国家?很多人会惊叹不已!但是事实上又不足道奇。
当六国出现了一个叫苏秦的人,搞了个“连横”弄得秦国苦不堪言;秦国马上启用一个叫张仪的人,也来个“合纵”彻底瓦解六国唯一的合作机会。
秦国是一个蛮夷之邦,却是一个极具眼光和包容的国家。它能吸纳客卿,如商鞅、张仪、李斯之辈。商鞅助秦走向文明,开始发展生产;张仪助秦国,军事空前壮大;李斯辅助嬴政一统天下。
有人会惊叹为什么那么多人才为什么都要选择秦国,可事实却是他们都是被别的诸侯国抛弃,是秦国以独特的眼光向他们发出邀请,礼贤下士。若不是这些人才,若不是秦国犀利的眼光,江山或许易姓。(从用人的角度来解读秦国统一六国。这也算是作者与众不同的眼光吧!)


在当前社会,信息爆炸却又处处充满商机,缺乏的是只是发现者,缺乏的只是眼光!我们应该睁大眼睛,在生活中发现成功秘道。
眼光!
有眼光,方成霸业!(802字)(改为“事业”或“大业”好)(联系现实,强调有眼光的作用。可惜刚开头却煞了尾。简短,有力)

放远视线(题目有意味)
◆文 潮阳一中308 郑奕辉
如果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眺望远方,请别吝惜你的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