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60个字。

  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轻抚(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3、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目标明确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