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430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说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沿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因寒食节期间禁火,焚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3分)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举秀才,累迁大司农。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