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文章层进式的议论结构和多种论述方法与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明”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和渗透的普遍性,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拿来主义》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同时我们也正不断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文明”与“文化”》。
二、了解作者
陈炎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文明”与“文化” 彼此的关系怎样?
3.为什么文化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我们应取的原则是什么?
4.怎样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
四、讨论明确
1.《“文明”与“文化”》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科学论文(简称“社科文”)。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全文的论点是:文明与文化互为里表,文明是内核,文化是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必要的;当今,我们要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间的交流与渗透。
2.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阐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阐述了两者的联系。
第1段,谈什么是“文明”。作者先给文明下了个定义,从手段、方式、途径和目的等方面对它加以界定。在陈述这个定义之中,强调了作为目的的“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两点,并由此转而探究人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所作的种种追求,揭示出一切文明所共有的特征和统一的价值标准。
第2段,谈什么是文化。指出文化是实现文明创造中所体现出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第3段,列举事例,说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怎样?一直是学术界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作者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一点到另一点,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明——内容——统一的价值标准(例:衣料)
文化——形式——多样性(例:服装样式)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了文化交流与渗透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应取的原则。
这一部分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谈起,指出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与渗透的两面性:好的一面—一使弱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