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
《“文明”与“文化”》简案
江苏省南通中学 姚明
一、学习要求
1.在学习中形成加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认识。
2.进行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训练。
二、学习内容
(一)字词
概莫能外 果腹 并行不悖 泾渭分明
烹饪 代偿
(二)内容
第一部分(1-3)阐释文明、文化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1节 阐释文明的含义。难点是“类存在”的理解。这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意思是指人的自然本质。本节重点强调统一性。
第2节 阐释文化的含义。重点是强调多样性的意义。
第3节 阐释文明与文化的关系。难点是二者区别明显,而二者联系不明显,联系表现在都是人类生存相互依赖的两面:需要、风格。
第二部分(4-7)阐释文化交流渗透对文明的影响。
第4节 阐释文化有强弱之分。重点明确区分标准是能力、效率和文明价值。
第5节 阐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渗透的利弊。难点是其辩证关系应包括两方面:利与弊、主与次。
第6节 重点分析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作用。本节以举例论证为主。
第7节 阐释不同文化并存的意义。实际上扣住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讲不同文化并存是为了提高文明质量。
第三部分(8-14)阐释文化交流渗透的方法。
第8节 概述不同文化交流困难的原因。
第9-10节 阐释文化系统的不同要素
第9节 阐释文明需求的层次差异:基本、次生。
第10节 阐释文明需求的环境与条件差异。
第11节 阐释文化要素在结构中才能发挥功能。
第12节 阐释不同文化要素内在功能的一致性。
第13节 阐释不同文化要素的代偿功能。
第14节 阐释文化结构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重点是稳定性有两方面:建构与解构。
三、学习建议
1.首先整体阅读,然后逐节概括,最后概括中心,把握文意。
2.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后课堂讨论,师生共同阅读我文本解决问题。
四、资料
1.关于“类存在”: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一概念,人的类特征是:人在与自然整体的实际有机体的联系中,他的存在的意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紧接着,马克思在同一手稿中,又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第二种理解:人是社会存在物,强调人的社会性。人的劳动产品,即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是一个类存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为意识的对象,而不是像动物那样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融为一体。人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产生了意识,这一点的深刻意义在于:这为人的生命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意识并不仅仅是意识,它也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作为人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衔接点,意识能够使人进行全面地生产,能够支配人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