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3260字。

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1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答题。
  第一卷     阅 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学主题由致用向求是转换,是基于春秋与战国二时代对诗之作用的不同定位。春秋战国之交,诗的这重价值转换已经初见端倪。《礼记•乐记•魏文侯》记载,子夏在向魏文侯强调“古乐”(诗乐)与“今乐”(器乐)的本质不同时,罗列了两条理由:一条是古乐(诗乐)“可以语”;一条是古乐(诗乐)“可以道古”。“可以语”之“语”,与《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导)、讽、诵、言、语”之“语”同义,其确切意义是:诗作为特殊的“语言”,可以用“以古剀今”的方式“发端”、“述答”。“可以语”诉说着诗在昔日的旧荣耀和旧辉煌;“可以道古”则强调着诗在新时代的新价值:诗中存储着无比丰富的社会信息。这笔知识财富应该而且能够以“鉴古知今”的“道古”方式在当今乃至未来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 用。乍看,“可以道古”似乎是对诗之“多识夫草木鸟兽之名”功能的引申。其实不然,这样的引申具有鲜明的“转义性”:其一、“道古”的知识范围比“多识夫草木鸟兽之名”具有很大的拓展;其二、“多识夫草木鸟兽之名”在孔子诗学中处于边缘地带。“多识”与否,对“达政”、“专对”并无实质性影响。而在子夏,“可以道古”却被置于同“可以语”一样的核心位置,直接决定着“古乐”即诗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命脉与依据。
  社会从“逐于智谋”向“争于气力”的急剧变化,导致“称诗喻志”活动的止息。“称诗喻志”活动的止息却把一直被遮掩的诗“可以道古”的价值突显出来。“可以道古”规划出的诗在新时代的新前景在战国中叶彻底明朗。“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经常充分利用诗的知识性,用诗去“道古”。在孟子的观念中,诗不仅在知识性上与“史”等值,而且《春秋》之类的史本身就是诗的无奈替代和忠诚子嗣!游说诸侯之时,孟子振振有词的以“道古”的方式,从诗中寻找“权威”证据证明其所陈政见的可行性。最典型的例证是《孟子•梁惠王》篇“孟子见齐宣王”章。孟子在“以诗道古”时,或许有春秋人“断 章取义”用诗作风的残余,但差别却是实质性的:“断章取义”者仅仅把诗当作工具,而孟子却把诗中所述看作是可信的事实,如同《春秋》所载的一样坚实可靠。在孟子看来,诗是“社会化石”,是“王者之迹”的历史沉淀。“诗三百”中每一首,都存储着“王者”辉煌业绩的丰富信息。他给自己制定的任务是:求是,即想方设法透穿历史的沉积,恢复“化石”活泼的原生状态,让丰富的信息释放出来,并用它去兴导人君实行“仁政”。
  春秋、战国对诗迥然有别的定位,决定了孔、孟之间诗学主题的变迁。
  1.       下列有 关“致用”和“求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致用”和“求是”这一对概念在明确孔、孟之间诗学主题的变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春秋时代,“致用” 就是 “称诗喻志”,即仅仅把诗当作工具,剖白心迹,表达思想。
  C.在战国时代,“求是”就是充分利用诗的知识性去“道古”, 去兴导人君实行“仁政”,不会断章取义。
  D.孔子诗学尚“致用”,孟子诗学主“求是”,但二种主张都是为了服务自己的政治目的。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璇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 ,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