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3110字。

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6
  语文
  命题人:丹东二中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菜根谭》的意境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似乎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后来的诗之所 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菜根谭•修身篇》)“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屋下风月自赊”(《菜根谭•闲适篇》)“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浸寒毡” (《菜根谭•闲适篇》)“孤云出岫,去留无一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菜根谭•闲适篇》)“耳根似飙谷(深山大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则物我两忘” (《菜根谭•修身篇》)“人心多从动(浮动、浮躁)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 ,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菜根谭•闲适篇》)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 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 ,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2009年10月09日中新网-华文报摘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李业成)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言是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菜根谭》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文学的表达形式总是发生嬗变,清言就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C.明代的文人把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问题似乎不典型,供参考)
  D.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但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文 学现象,因为到了明代,人们似乎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似乎有点问题,供参考)
  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士录(学生做过此文,笔译可否换题?另,选文有点长,可否删一点?)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 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 上,铿然鸣。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