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20个字。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
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
3、词语解释。
【翩然】【簌簌】
【载途】【孕育】
【萌发】【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4、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孕(yùn)育 簌簌(sù) 农颜数据
B、纬(wěi)度 连翘(qiáo) 经度 差异
C、物候(hòu)避免(miǎn)予报播种
D、萌(méng发刺槐(kuí)短促土壤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