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90个字。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 )喧响()凝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沉jì()昏yùn( )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全部浸入水中)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光线昏暗)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板书文题、作者)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诗
1.读一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
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
3.议一议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