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一、 语言得体赏析:
同与不同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意指50年代王蒙被打成右派,80年代当上了部长)?
王蒙笑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
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那时我20岁,而现在我50岁。”
点拔:王蒙的回答既显示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幽默诙谐,大家风度;又回避了敏感的政治问题,没有让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得逞。回答得非常得体。
二、考点解说:
“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对语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试说明》中强调指出:“语言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得体问题。”同时强调“得体方面的测试也将逐渐扩大其范围。”因此,我们研究高考中有关“语言得体”问题很有必要。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即主要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用词不当、转述不清等现象,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学会思考: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三、近些年来高考对“语言得体”的考查情况:
  1992年的第20题,是把书面语体的文字报道改为口头语体的广播稿,这是考表达方式的转换。1992年的第 21题要求将同一内容放在两种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转述,即由小王通过郭老师的女儿间接转述和由小王直接转述 ,这时交谈的场合、地点、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关的语言使用必须有相应的变化。1993年的拟通知,主 要是时间的变化。1994年第21题,要求对“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这则表达不准确的启事进行修改, 这一题错在对象模糊,“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作为主体与“预聘”配合,构成育人学校需要毕业生的误解。19 95年的第30题,要求修改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的便条。便条中不得体之处,就在于对象不明。
  从近年来高考中“语言得体”的试题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一是选材上实用性强,二是测试点设置在表达方式、场合、对象、目的转换上。 2003年也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考查的是语言得体的仿写题,变生硬的语气为委婉得体的说法,贴近现实,富有人情味。
三、“语言得体”试题的发展趋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