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处,别有风情
——品读2004年高考古诗阅读鉴赏北京自命题感言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周京昱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4年高考北京卷的古诗阅读鉴赏试题,堪称整份试卷中的一个亮点。其用心之苦、专业程度之高,显示出北京方面在三年自主命题的探索中取得的喜人进步,颇可玩味。
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常理,试对2004年的古诗阅读鉴赏试题作一简评。对与不对,当与不当,皆就教于各位看官,且恳请诸君能够包容。
窃以为,2004年的古诗阅读鉴赏试题在四个方面用意明显,令人注目。
一、文本选择的非概念化
北京卷选诗向来是不大赶时髦的,这从2002年畅当的《登鹳雀楼》、2003年赵嘏的《江楼旧感》便可看出。这固然有与考生“捉迷藏”的意味,保证考试的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指导教学由“猜题押宝”转向探寻“规律意识”,其导向性理应赢得我们的敬意。而2004年测试文本的选择更是耐人寻味。苏轼的《红梅》,对我们而言更像“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说古诗中咏梅之作颇多,很多考生此前可能已有相当多的积累;“陌生”,是说咏梅诗虽不少,但像苏东坡这般的咏梅诗——从内容到形式——唯此一首。它不是“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谢燮《早梅》)中之梅,不是“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中之梅,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中之梅,不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中之梅,不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中之梅;甚至也不是苏轼自己的“一夜东风破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与“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中之梅……不妨带着旧有经验,又不拘泥于旧有经验,真正读懂“这一首”,是阅读鉴赏的客观要求。苏轼《红梅》中梅花外表艳如桃李,内在冰清玉洁的形象以及这种形象所象征的内心清高、外表又不孤介的处世风范是仅属于此时此地的苏轼的。明乎此,再去品味每个局部,很多问题都可了然。这就需要考生实事求是地去解读一首诗,不懒惰地沉醉于某种“亘古不变”的概念里。而为数不少的考生梦想着有一本宝典或秘笈,上面写满了诸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境界高远”“生动形象”“怀才不遇”“点明中心”“承上启下”等各种类别、不同性质的概念以备考场“粘帖”之用。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往往很难如预期的那样百试不爽。因为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首先源于其卓而不群的赤子之心。这就需要考生在读诗时细细咀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卷《红梅》的选取是大有意义的。
二、命题立意的优化
与前两年命题不同的是,2004年古诗阅读鉴赏试题在命题思想上更偏重于选拔精英的意味。这个理想主要靠如下三个方面来支撑。
1.考查内容的丰富性
今年的古诗阅读鉴赏命题,表面上考查对一个阅读文本的赏析,实际上涉及了四首作品,将它们巧妙地贯通一气,不仅增加了思考的强度,也使阅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