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50字。

  9.(山东省潍坊七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福建省福鼎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答案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
  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
  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12.(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
  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