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9060字。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科试卷
命题者:黄锦顺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语文。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规定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6)赂秦而力亏, 。(苏洵《六国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5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劳力者制于人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