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小题,约8600字。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甲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⑴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②段甲处:A.感叹号    B. 问号
  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