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张松多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到了东晋。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 、 五言诗的酝酿期
——西汉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行露》
“……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